區域治理、聯姻加速、產值高位……這個5萬億產業迎風起舞
2015年,包括黑臭水體治理、農村水處理、城鎮污水處理在內的多個板塊摁下快進鍵。但令業界咋舌的是,在這之后,水處理投資市場一路飆升,到了2018年底,已然來到了超2萬億元的高位。在這過程中,許多人眼紅早期投資者的利潤,大筆資金開始水處理行業,但實際上這種市場境況將一去不返。
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(2019年本,征求意見稿)》,涉及鼓勵類、限制類、淘汰類三個類別的產業活動,其中,涉及多個治水板塊出現在鼓勵類之中。鼓勵類主要是:城鄉供水水源工程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、海水淡化綜合利用工程、水防治技術設備、重復用水技術應用、高效低能耗污水處理與再生技術開發、新型水處理藥劑開發與生產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及面源污染防治。
一系列水處理被列入鼓勵類產業,這勢必會對一些水處理裝備制造商帶來深刻影響。當前我國水環境問題依然突出,資金和政策一再加碼,水污染治理再迎關鍵年。僅就黑臭水體治理而言,2019年生態環境部將以長江經濟帶和環渤海區域為重點,力爭通過兩年努力,消除地級城市建成區90%以上黑臭水體。而從無人機環保執法到衛星遙感監測,插上“智慧翅膀”,黑臭水體治理愈加科學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。
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助力下,水務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將獲得更大機會。僅在流域治理方面,2019年也迎來新的重頭戲:粵港澳大灣區。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,港澳大灣區面臨的環境壓力著實較大,需要治水效率更高、見效更快、投資更省。而在這其中,珠江流域等水系治理將是未來重點。就治理形勢嚴峻長江經濟帶而言,則迫切需要高效快速地解決污染防治低效問題,研究出“環境治理+綠色發展”的水環境污染治理創新模式。
不僅局限于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,水環境治理區域化也將成為產業未來發展趨勢。業界分析普遍指出,水環境治理將進入深水區,要做好污水管網收集、工業企業入園和嚴格監管等工作。再如,目前解決的是有沒有污水管網系統的難題,未來要解決管網好壞,污水處理效率低等問題。前者需要企業在不同地區的深耕布局,后者需要更加雄厚的資本和更為精湛的技術,這就讓水務企業間的聯姻與引資成為了2019年的主旋律。
此外,水環境綜合整治背后存在巨大商機,非常明顯的一點影響則是,“水十條”所覆蓋的領域,只有不到30%可直接計入產業供給的范圍,未來很大一部分需求還在陸續釋放。即使在政府大幅減稅,總體要過“苦日子”的背景下,水務領域中央轉移支付達300億,增加了45%的投入。目前水處理產業馬上進入“豐水期”,水環境治理周期進入高位,如果碧水攻堅戰深入挺進,對于很多治水企業而言“紅利”將會繼續放大。
包括村鎮污水、城市二次供水、工業污水處理、海綿城市在內的細分業務將隨即迎來窗口期。一年后,水環境治理可能會達到“水十條”的治理目標,但達到了階段性目標并不意味著水環境已經能得到徹底解決,隨著治理深入會有持續的新機會釋放。保守估計,未來3-5年水務市場中,水利工程、城鄉水務以及水生態水環境在內的主要子行業的投資空間合計將超4.8萬億元。
從相關部門的態度也可以發現,有關部門對水環境治理產業的態度也釋放出越來越明朗的信號,從紅利期、規范期、逐步進入有序引導期,水環境治理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。除了市場本身成熟之外,目前由于很多其他行業利潤較低,大量企業看好環境行業發展,也開始涌入水處理產業撈金,不僅帶來了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,也致使行業毛利率越來越低。這也意味著,水產業不再是代工廠,不再是雇傭軍。